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八方井教化學堂,將元碼思維教化引入基礎教育之中,引導孩子自覺正心修身, 培養(yǎng)孩子的貴族精神。八方井多維教化青少年班是以人倫思維、元碼思維、創(chuàng)造性思維為核心,個性化針對青少年的成長困擾、行為習慣、學習方式而特設置的思維訓練,關注青少年及親子關系的思維教化。
“三日一洗頭、五日一沐浴”在秦漢時已形成了的習慣。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給官員一天假,用來洗澡,也被稱為“休沐”。《海錄碎事臣職 官僚》記載“漢律,五日一賜休沐,得以歸休沐出謁。
在沒有現在我們用的起圈毛巾之前,中國人一直在使用平布巾,就是大家俗稱的土布。布,本義為麻布。在宋代棉花沒有傳入中國的以前,我們大量使用麻布及葛布。麻布是以亞麻、苧麻、劍麻、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制成的一種布料。葛布,俗稱“夏布”,質地細薄。除作衣料,魏晉以來多用制巾。
商周時期誕生了制作土布的機器,木質紡織工具——腰機,雖然共有72道制作過程的復雜工序,但已可以生產出經緯分明的麻葛土布了,也開始被大家用作布巾了。出現了當時世界上的織布機-斜梁機,制作出的布料,天然、透氣、吸汗,而且線粗紋絡比較深,對皮膚有一定的摩擦力,可以很好的去除身體上的污垢,雖然現在的毛巾相比,不夠舒適柔軟。但在沒有肥皂的年代了,已經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了。
棉花種植和使用技術在宋開始傳入中國,棉布也進入到當時的生活中來了,人們開始嘗試棉布和與麻葛的互相融合。從元朝到明朝,人們已將多種手法揉于棉織工藝,使粗布制造完全成熟,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毛巾,這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。但明朝時期,古高麗國已經把一種窄幅、棉麻混紡的布匹作為貢品進貢到朝廷了,大家稱其為高麗布。當時,只有官宦和富貴人家用的起。普通人家還是望塵莫及。清代乾隆年間,上海殷氏掌握此布織造技術,因其“質堅而厚,緯線紋理突出”,在物質匱乏的時代而深受人們的歡迎。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,中國的很多農村還在使用著這種高麗布,作為日常的毛巾。
在我們高高興興的使用著高麗布毛巾的150年后,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,1850年的一天,Henry Christy,踏上了開往奧斯曼帝國的輪船,開始了一次東方之旅。對考古饒有興趣的他,打算從東方收集一些有趣的東西。但這一次的旅程,卻為家族帶來了一個新的商業(yè)機會。在訪問蘇丹皇宮時,他發(fā)現了一種整個歐洲都沒有的織物樣本,這個織物的結構非常奇特,是一種“經起絨”的毛圈織物?;氐接院螅湍莻€喜歡琢磨機械制造的弟弟李察一起,發(fā)明了專門制作這類毛圈織物的織布機,世界上一條毛巾就這樣誕生了。
漢代絨圈錦是以大小絨圈在織物表面形成浮雕狀凸起花紋的漢錦?;y主要為矩形、幾何小點、角形、折曲形等單元散排而成,多作為衣袍滾邊、貼邊、鏡套底部及制作香囊之用,質感松軟舒適,帶著絨絨的溫暖。誰也不曾想,這尋常的絨圈錦,在千年之后,竟成了最早發(fā)現的“經起絨織物”,是當下日用毛巾的最早雛形。
距離毛巾的誕生的50年后的清朝光緒26年,即1900年,上海川沙縣人張藝新、沈毓慶看著來自日本的毛巾大受歡迎,中國傳統百姓洗臉用的的土布高麗布滯銷。便動腦筋,以土布機構造,成功研制出了毛巾木機。很快, 沈毓慶便在其川沙縣的沈宅內創(chuàng)建了一家毛巾廠—經紀毛巾廠,成為現代中國毛巾的發(fā)源地
一祠八堂教化產業(yè)由字道元碼系統研習者賓子及其團隊發(fā)起,其遍布全國的部落公司為字道文化產業(yè)營運載體,以字道元碼思維為核心,以人才孵化和項目孵化為支柱,致力于構建一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幸福生態(tài)空間。一祠八堂目前已在全國成立15個部落公司,2017年將在全國布局160個部落公司,以及布局40個創(chuàng)新實體文產項目公司。
郵箱:yicibatang@163.com
座機 023-88596240
地址 重慶沙坪壩區(qū)小龍坎新街49號8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