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石雕老虎,上山虎石雕,公園景觀石雕塑,獅子石雕,具有鎮(zhèn)宅辟邪的效果。
加工工藝流程
惠安傳統石雕工藝,俗稱“打巧”。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、鏤、摘、雕、四道工序。
(一)“捏”就是打坯樣。先在石塊上畫出線條,而后進行初步的雕鑿。對于有限定內容的新雕作,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畫張平面草圖作依據;有的還先捏個泥坯或石膏模型;有的則以購賣者提供的設計圖紙為藍圖。打坯樣是一個重新創(chuàng)作的過程。
(二)“鏤”就是坯樣捏成后,根據需要把內部無用的石料挖掉。鏤空石料的技術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,如一只還沒有幼兒拳頭大的小石獅,要在嘴里保留掉不出來的小圓球,鏤掉四周的石料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。
(三) “摘”就是按圖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。這種剔除是對坯樣的細加工,操作者同樣應領會創(chuàng)作者的意圖,才能使剔除的面積和深淺適度。
(四) “雕”就是進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。完成這一程序不但要有較高水平的雕刻技藝,更要具有鑒別能力。
此外,還有“修細”和“配置座墊”等特殊工序。
“修細”,就是修出光彩,有的作品最后還要用砂紙磨光,并用石蠟上蠟,這樣就能達到色彩鮮艷,光彩奪目的效果。
“配置座墊”,主要是使產品穩(wěn)固,起到襯托和補充的作用,使主體突出、豐滿、醒目和完整。座墊樣式多樣,主要有自然石座、蓮花座、云紋座、水紋座、圖案座和鰲魚座、花蹲座、魚水座等特殊座墊。
惠安石雕發(fā)展史
追溯歷史,惠安雕藝來源于“青山王”張悃(五代閩將),率兵駐扎青山(惠安縣城東三十華里),鎮(zhèn)守邊陲,其部下(大多數從中原帶來),把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包括石雕帶來并不斷發(fā)展壯大。史料記載,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,后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范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