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分類
詳細信息
出食臺的緣起,據(jù)說是「鬼子母神」,被佛陀感化,成為一位護法天神。可是她的食量實在很大,一直無法減少,常常感到饑餓,填不飽肚子。于是佛陀命令僧人們在吃飯時,施放一些食物在出食臺上,以七粒米或是指甲長的面條,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,施食給鬼子母及游走在陽間的眾鬼魂,愿他們都不會饑餓,同得飽滿。后來,僧人們也效法佛陀,在佛寺的大殿旁豎立出食臺,每天早、午由僧人出食,晚上則在做晚課時出食給鬼道之眾生,如是就成為佛門的一個儀規(guī)了。至于點香,一般來說,在做佛事之前,先點好佛前的香,如有出食臺,可以一起點。是否讓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臺邊合掌,等法師拈香問訊后再點,這就變成多此一舉,不必要了。做任何法會或早晚課,大家不宜走來走去,即使是香燈師,或負責香燈職位者,也不要隨便走動,否則會影響法會的尊嚴,打擾眾人的專注心,就算有特殊事,動作盡量要輕,不要妨礙他人。法會主要是令大眾攝心,才能如法。
出食臺是佛教傳說中的法物,相傳佛教二十諸天中,有個“鬼子母神”,她生有五百個孩子,生性殘忍,常常捉別人的孩子吃。人們無奈,求法于釋迦牟尼,佛陀用佛法把她的孩子攝到佛缽內(nèi),鬼子母神無奈,只得去求釋迦牟尼。佛說:“你愛自己的孩子,卻去吃別人的孩子,別人做母親的就不痛苦嗎?”鬼子母神被感化了,皈依了佛教,成了一個護法天神??伤沉亢艽螅33圆伙枺谑轻屽饶材岜懔钌藗冊诔燥垥r,另放一些食物在出食臺上,給鬼子母神吃。后來的僧人仿效釋迦,就有了出食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