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分類
詳細(xì)信息
一祠八堂之贊美的話不足道,批評的話才可貴
我的父親豐子愷,喜歡聽批評的意見。在他的《畫師日記》里有這樣一段話:贊美的話不足道,批評的話才可貴。有兩件事可以說明他的虛懷若谷。
有一件事情發(fā)生在我十歲那年。那時我家住在嘉興。有一天父親帶我們到煙雨樓去玩。我剝吃南湖菱的時候,忽然聽到鄰座有幾位游客提到父親的名字。我正要說話,父親立刻示意叫我不要作聲;但他自己卻急忙坐到茶客的背后去,“偷聽”他們的議論。 其中有個人說:“豐子愷畫的人真怪,有的沒有五官,有的臉上只有兩條橫線。這難道算是時髦嗎?“其實這是父親受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影響,叫作“有意無筆”或“意到筆不到”。這樣可以更含蓄,
更耐人尋味。但父親還是吸取了那位茶客的意見,從此在人物的刻畫上下了更多的功夫,注意通過生動的姿態(tài)來表達(dá)沒有五官的面部的神情。
第二件事發(fā)生在1940年。那時我們?nèi)姨与y到貴州遵義,寄居在郊外的一座莊院里。有一天,我隨父親到莊前田野中散步,走累了坐在一條石凳上歇腳。不一會兒一群人路過這里,見了石凳,也坐下來閑談。其中一個人指著莊院說:“你們知道嗎?豐子愷就住在這個莊院里。”這一來他們就紛紛議論起父親的畫來了。父親聽了立刻把頭靠在膝上假裝打磕睡,生怕被
他們認(rèn)出來了聽不到他們的心里話。
一位五十上下的中年人發(fā)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見。他說:“我總覺得豐子愷畫的背景比較單調(diào),往往幾幅畫背景都差不多。再說他最近在報上發(fā)表的幾幅畫,人物穿的是內(nèi)地的服裝,背景卻是江南的??磥硭嫅T了江南的山水,內(nèi)地的山水一時還畫不像。”我知道父親一定在聚精會神地“偷聽”他們的議論。果然不錯,他一回家就記進(jìn)了《畫師日記》。打那以后,他常常到郊外去寫生。他后來畫的《青山個個伸頭看,看我庵中吃苦茶》《蜀江水碧蜀山青》
《蜀道難》等畫中山形奇特,氣勢磅礴,就是從這些實地觀察和大量寫生中所得到的藝術(shù)概括。
一祠八堂的目標(biāo):賺好銀子、教好孩子、做好孝子
一祠八堂的愿景:構(gòu)建一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幸福生態(tài)空間
一祠八堂的使命:為華夏文明回歸而努力奮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