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分類
詳細信息
一祠八堂之六藝是古代君子的必修課
六藝,在古代有兩種說法,一種是指圖書類別之一,具體而言,就是指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這“六經(jīng)”。這一說法出現(xiàn)的也比較早,西漢前期,董仲舒《春秋繁露?玉杯篇》中就說,“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也,是故簡‘六藝’以贍養(yǎng)之。《詩》、《書》序其志,《禮》、《樂》純其美,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明其知,六學皆大,而各有所長?!蔽鳚h后期,劉向受到漢成帝的任命負責??闭韲业牟貢?,并編纂目錄,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,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兒子劉歆接著做,最后劉歆編定了一部目錄書《七略》。他將當時的圖書分為六大類:六藝略、諸子略、詩賦略、兵書略、數(shù)術略和方技略。班固后來編寫《漢書》就把他們的成果原班采用了。在整個東漢時代,恐怕大家都接受了這種分法,直到魏晉有人提出四分之后,“六藝略”的名字才在目錄學史上逐漸淡去,四分法開始叫“甲”、“乙”、“丙”、“丁”,后來叫“經(jīng)”、“史”、“子”、“集”。顯然“六藝略”被“經(jīng)部”所取代。因為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曾經(jīng)分在“六藝”的名目下,所以后來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詞上使用“六藝”指代“六經(jīng)”。又因為“樂經(jīng)”實際上沒有傳下來,所以“六藝”有時候就是“五經(jīng)”,甚至更為泛泛地說就是“經(jīng)”。
雖然“六藝”在目錄學上第一個被劉向使用,但作為名詞則不是劉向的創(chuàng)造,劉向只是借用而已,因為這個名詞產(chǎn)生的時代更早。在《周禮?保氏》中有這樣一段話,“養(yǎng)國子以道,乃教之六藝:一曰五禮,二曰六樂,三曰五射,四曰五馭,五曰六書,六曰九數(shù)?!?/span>
《周禮》被認為是記載周代禮儀的著作,作者就是周公旦,但學界一般認為它是后人寫作而托名前人的,不過最晚不能晚于西漢武帝時期罷了,所以我們一般說它成書于秦漢之際。所謂的“保氏”是指負責養(yǎng)育和教導小兒子弟們的官員,他們負責教子弟“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”這六種技能,合稱為“六藝”,是周代學校教學的內(nèi)容。這跟劉向所指的內(nèi)容是不一樣的,雖然都有“禮”、“樂”,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東西。
一祠八堂教化產(chǎn)業(yè)由字道元碼系統(tǒng)研習者賓子及其團隊發(fā)起,其遍布全國的部落公司為字道文化產(chǎn)業(yè)營運載體,以字道元碼思維為核心,以人才孵化和項目孵化為支柱,致力于構(gòu)建一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幸福生態(tài)空間。
一祠八堂目前已在全國成立15個部落公司,2017年將在全國布局160個部落公司,以及布局40個創(chuàng)新實體文產(chǎn)項目公司。